第四届土壤生态与全球变化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年7月10-12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主办,黄土高原关键带国家野外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站)、地球环境研究所青促会小组、黄土科学数据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土壤生态与全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外130多名学者齐聚古都西安,共同探讨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张小川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辞。
集体合影留念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张小川教授(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孙有斌所长(右)
7月11日上午,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土壤学领域7个特邀报告。围绕土壤生态与碳循环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全面的探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张小川教授探讨轮作体系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土壤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华中农业大学刘玉荣教授分析多重环境压力对土壤生态功能的作用,助力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土壤保护。在碳循环与固碳机制方面,北京大学朱彪教授研究高寒草地土壤碳循环对全剖面增温的响应,关乎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平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韶山教授关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固碳效应,对生态恢复成效评估意义重大;浙江农林大学宋新章教授探究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机制,为森林碳汇研究添砖加瓦。南京师范大学程谊教授研究设施种植土壤硝态氮累积机制与定向调控,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骥研究员聚焦土壤胞外酶与碳循环,深化了碳循环微观机制的认识。7月11日下午,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5个青年学者专题报告,围绕土壤碳循环和全球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人员认真聆听、积极互动,这些研究报告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从不同角度为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本次会议圆满召开,为阐明土壤有机质与气候互馈机制、准确评估陆地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专家报告
会场互动交流
会后,张小川一行40余人参观了黄土高原站、黄土地质公园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并对洛川黄土剖面和气象站进行了考察。座谈会上,黄土高原站杨阳研究员致欢迎辞,并对黄土高原站进行了介绍,浙江农林大学蔡延江教授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林冠氮沉降试验基地,陈信力教授介绍了全球变化与多样性交互实验样地,在座谈会上激发了原创性思想,就野外实验样地建设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孕育了实质合作。
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左)、参观黄土高原站(右)
野外考察(左)、交流座谈(右)
考察合影
附件下载: